本页是<沭阳县随园中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沭阳县随园中学

阅读:114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7 11:28
单位介绍

沭阳县随园中学前身是沭阳县城郊中学,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,是沭阳县人民政府于1970年8月批准建立的。2010年12月,根据县委、县政府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城区教育布局规划调整方案,我校搬迁至现址,并同时更名为“沭阳县随园中学”。2008年11月,我校通过了省二星级高中验收。学校位于沭阳县城宁波路10号,毗陵北工业园区,交通便利,环境幽雅,宜于育人,是北部城区的主要学校。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,2201名在校生。其中高中30个班,1436名在校生。

随园中学立足于“平民化、特色化”的办学思路,把特色教育作为教育理想来追求,让平民子弟能有机会读高中,上大学。同时,我们始终把做大做强做优教育事业确立为办学的总目标。学校校园占地104719平方米,合157亩,生均占地47.58m2,校舍建筑面积28640平方米,生均13.012平方米;绿化面积2.5万平方米,生均11.4平方米。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和创建省三星级高中的要求,校园环境、主要建筑、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已完全到位。学校教学区、运动区、生活区三区清晰分开,各类用房,设施配套,环境优美。

建校三十多年来,学校先后荣获教育考试考点、江苏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,江苏省“五四红旗团委”、宿迁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、宿迁市高中艺术特长生专项比赛组织奖、宿迁市绿色学校、宿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,宿迁市文明单位,宿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,宿迁市中小学师德生规学教活动先进单位、沭阳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、沭阳县教研工作先进单位、沭阳县中小学观摩评比二等奖等荣誉40多项。6位教师在省市教师基本功大赛、优课评比、学科辅导、论文评选中脱颖而出,荣获5项、45项省级、17项市级、多项县级奖励;87名同学在多项市、县级各类竞赛中获奖。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日趋完善的大好形势下,随园中学近三年高考升入高校1152人,多次受到上级领导表扬。

校区搬迁以后,经上级领导同意,我校更名为沭阳县随园中学,取名“随园中学”就是要挖掘袁枚文化,增加校园文化内涵,打造丰厚的随园内涵。更名为“随园中学”有以下几点涵义:

1.纪念袁枚,弘扬历史:

袁枚(1716-1797)清代诗人、散文家,字子才。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三十三岁父亲亡故,辞官养母,在江宁(南京)购置隋氏废园,改名“随园”,筑室定居,世称随园先生。

乾隆八至十年(1743-1745)任沭阳知县。到任不久,就开仓赈灾,减免赋税,率民治水,筑有名的六塘子堰。采取多种抗灾措施,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,较快地取得了成效。

乾隆十年(1745年),他离任沭阳时,百姓夹道送行,攀车饯酒,洒泪话别。

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,73岁的袁枚,受沭阳人士吕峄(yì)亭的邀请,又来沭阳作客。沭阳各界,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。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,写下了情意真挚的《重到沭阳图记》。他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:“视民如家,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,则其地之人,亦不能忘之也。”官爱民,民爱官,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。

取名“随园”:纪念袁枚,弘扬历史,心怀感恩,报效家乡。

2.彰显文化、勉励苦读:

袁枚著有《随园诗话》《随园随笔》等作品,他的诗文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,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实感受、情趣和识见,往往不受束缚,时有唐突传统。在艺术上不拟古,不拘一格,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,表现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艺术形象。追求真率自然、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。

在中学课本中曾选其《黄生借书说》《祭妹文》两篇。其中《黄生借书说》中提出“书非借不能读”的观点,勉励平民子弟应该化弊为利,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,发奋求学。

取名“随园”:彰显文化,勉励苦读,书香校园,源远流长。

3.倡导和谐、与时俱进:

“园”与“缘”谐音,“随园”即“随缘”。希望能够打造和谐的校园,建立起“民主、平等、和谐”的新型师生关系。

取名“随园”:倡导和谐,与时俱进,注重人文,“随园”永强!

为此,全体随园人立足于“平民化、人文化、特色化”的办学思路,把特色教育作为教育理想来追求,让平民子弟能有机会读高中,上大学,同时,我们始终把做大做强做优教育事业确立为办学的总目标。立足学生发展需要,给学生学习、生活和未来发展以人文关怀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